找到相关内容27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庄子与禅(2)

    五体投地礼,若所行非礼,就不如不要顶礼。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,你平时到底学些什么?”法达道:“我念《法华经》已经念了三千。”所谓一,指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,才叫一。《法华经》共有七卷,念得最快,一天也只能念一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可念三百六十五,这样说来,要花十年工夫,始能念三千,所以法达自以为功德不少,可是六祖却向他浇了一头冷水。六祖说,你若能够念满一万,并且能够领悟《经》中的大意,而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648130.html
  • 从佛教的大利性谈它的科学性

    “此是有道之士,宜应供养。”于是魏武侯曹操之玄孙曹叔良及居民,率众建寺供养。又如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三千而未开语,以经请教慧能六祖,当念到〈方便品〉时,慧能便叫不读了,于是将经中的奥义大旨讲给了法达...三千大千世界来说明宇宙之大,实际上三千大千世界与科学家发现相吻合。世界问题,《华严经》讲:三千大千世界,微尘刹土;虚空无尽,世界无量,国土众生亦无量等语。三千大千世界,不是指三千个世界,而是集一千个世界...

    喻汉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5252321.html
  • 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(1)

    西寺智贤尼“年七十余,诵《正法华经》犹日夜一”。道仪尼亦诵《法华经》。刘宋时法陵牛牧寺慧玉尼“诵《法华》、《首楞严》等经,旬日通利,陕西道俗,皆归敬礼”。道寿尼“勤苦超绝,诵《法华经》三千,常见光...年老后听佛说法,再习禅观,方成禅观。这些长老尼修禅时。多作“不净观”、“无相观”(即观想诸行无常,无相即涅盘),修业处、火等,破除贪、有、见、无明“四轭”,结跏跌坐,专注一境,由定生慧。  3、开启...

    侯旭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162522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导读

    以后,他大悟,说以前都是被法华转,现在是转法华。然后你们注意《六祖坛经》有句话说:还是接着诵,在这以前已经诵了三千了,六祖大师让他开悟以后,他仍没有废弃文本,每天还在诵。所以文本、教理也不是矛盾的,...第一次。这第一节课,我自己准备,在心理上,前提是你们各位都已经对这个经诵过几了。那么在座的有《法华经》读诵班的,有完整诵过一的举手,啊,比刚才那个班的数量还多呢!好,放下!读诵过两的举手。好,...

    明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3771663.html
  • 从湛然《十不二门》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

    )  ────  (注11)《大正藏》卷33,页918中~下。  268页  此即由外色心而归内一念,然一念无念,唯内体三千,所以外法(依  报正报之色心)全为心性。由此而明心性一切,摄一切法而无...三千未显;若悟,证得相似位,则六根照,照十法界  ,分真位亦照十法界百法界,而遮而照,终日双亡终日双照,不动此  念而应无方,随感而施,净秽斯泯。(注19)  (六)依正不二门  依正不二门,乃就一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574059.html
  • 对净土法门若干问题的思考

    前,她听一位净宗大德讲经,说只要能将《无量寿经》念上三千,就会有消息了。从那以后,她修持更加的精进,除了工作之外,一有时间就念佛,回到家里就念《无量寿经》,结果一晃过了二十多年,她将《无量寿经》念了...不过众生特重光明与寿命,所以顺应众生,特说光寿无量而已。“佛的光明是横十方的;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。在无限的光明、无限的寿命中,既代表着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;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。因此,...

    果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3378764.html
  •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

    众生三无差别的看法,主要就「理」来论述三无差别,仁岳亦不例外(51)(如《十不二门文心解》云:「已造他造事虽有殊,但识一念三谛三千见已他无二无别」(卐续藏1OO·180上),此即透过一念三谛三千来明...破法、㈤识通塞、㈥修道品、㈦对治助开、㈧知次位、㈨能安忍、㈩无法爱,大正46·52中)来运作修观行。),说明一念心为事造,且属于事造中之能造,而以此一念心为观不思议境之所观境。因此,知礼在观心上,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6.html
上一页123下一页